在網上瘋傳的價格表中,除了70所小學高高低低的擇校費外,還在備註欄附上各種不同的“人情費”,作為收支兩條線的贊助費是否存在人情一說呢?這一說法得到不少市民的認同,紛紛認為:“關係不夠鐵,有錢也送不出去。你給得起,人家也未必肯收。”
  黃女士今年為了兒子上學問題煩透了,她在海珠區選定了兩所小學作為爭取目標,兩個都是省級一類小學。從年初開始,黃女士就趁著給朋友們拜年的機會,著重打聽誰可以介紹一些教育界的朋友。“現在哪一家沒有10來萬元,問題是優質學位只有那麼幾個,只有學校點頭同意了家長去交錢,才代表你的小孩獲得了讀書的入場券。”黃女士表示,家裡願意為孩子上學拿出兩萬到五萬元的“活動費用”,這裡並不包括學校的擇校費。
  這一說法是否靠譜呢?天河區一名教育界人士告訴記者,儘管實現零擇校的區越來越多,但擇校還是有其空間,家長們在擇校單上寫的擇校費數額高低並非決定孩子能否入學的關鍵。實際上,每年區教育局層面都會召開會議,定下各區擇校費的基準價,每年都不一樣,儘管沒有對外公開,但各區都嚴格按照這個收取。“我們有時看到個別家長填了幾十萬的擇校費,都會善意地提醒他不需要這麼多”。能否順利實現擇校,需要打通一些關鍵環節,取得學校學位都幾乎可以以最低的基準價擇校。
  他說,他仔細地看了民間擇校費榜單,如果從金額判斷,動輒10多萬的擇校費當然是不靠譜的。他透露,每年到了入學季,就有一批類似擇校中介的人出現,靠著跟某些領導的關係弄指標,天價擇校費的部分更多是進了這些人的腰包。(許琛)
  許琛  (原標題:擇校費催生“中介經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e11eert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